《1917》:斩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魅力究竟在哪?

2020-03-03 09:29:55   点击:
文章来源:奈奈姐姐 
 
   《1917》由萨姆·门德斯执导,迪恩·查尔斯·查普曼、乔治·麦凯主演的一部描述战争的影片,于2019年12月25日上映。 对于这部电影,从剧情主线上来说确实很简单,和《寄生虫》、《小丑》等相比,剧情本身我觉得并没有太突出的地方,作为一部描述战争的影片从内容上看没有《拯救大兵瑞恩》的震撼抢滩场面,也没有《敦刻尔克》的复杂叙事手法,所以它没有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也在意料之中,但也凭借在战争片中一镜到底等精湛拍摄手法的运用让它拿下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对于《1917》自然无法避免地要提及它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电影为何能获如此之多的奖项及提名,它能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
 
  1、初始状态:我只想享受当下,能活一天算一天
 
  电影开始,斯科菲尔德和布莱克是坐在草地上,他靠着树闭目养神,当听到传令兵和布莱克说话时,他睁开了眼睛,但当听到传令兵说让布莱克挑选一位伙伴去见将军时,他闭上了眼睛。这一个动作也充分说明,他知道将军肯定是要布置任务,而他不愿意接受这个任务。直到布莱克把手伸到他面前,他才不情不愿地站了起来。
 
  接到任务后他一直想找理由拖延,途中更是不断抱怨,怪布莱克选他出任务,嫌军中待遇不好。每当路上出现有食物和物资的时候,他总是冲在第一个占为己有,不管是私藏的火脚三明治,还是德军基地里的罐头,还是农场里的牛奶。在他眼里食物才是最重要的,他甚至曾经把另外一场战役中得到的奖章拿去换了一瓶酒。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斯科菲尔德曾经经历过战役,并且是活下来的幸存者,所以才能获得奖章。而曾经的战场经历,让他觉得荣耀、名誉这些东西远比不上食物或者美酒重要,甚至感觉到他对生命放弃了希望,能活着一天算一天。
 
\
 
  2、第一次心理转变:布莱克带给他的震撼
 
  当斯科菲尔德和布莱克在地道中因老鼠误触炸药导致斯科菲尔德被活埋,布莱克却不离不弃,把他挖了出来,并且一路拖着他逃出了地道。到了农场后,更看到布莱克居然为了救敌军飞行员被反杀,让斯科菲尔德看到了不一样的生命展现方向,看到了不一样的活着的意义。
 
  布莱克重伤后,在死之前对家人依然念念不忘,更是提醒了斯科菲尔德,他也是有家人的人,他的妻子也曾在他离家的时候叮嘱他。也让斯科菲尔德开始渐渐明白了生与死的含义,有时候有意义地死去比麻木地活着更重要。
 
  而正是布莱克让斯科菲尔德有了第一次的心理转变,让他愿意在之死后,肩负起送信的任务,由一个被动接受任务的人变成了愿意主动完成任务。

\
 
 3、第二次心理转变:废弃城镇里的女子与婴儿,唤起了对家人的更深的怀念及对生命的尊重
 
  当斯科菲尔德到达一个废弃的城镇里遇到了一名女子与她捡来的婴儿,而这一幕再一次让他想起了妻儿,原本较为自私的他,却给这名女子和婴儿留下了他所有的食物。
 
  此刻对斯科菲尔德而言,1600名士兵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代表这些士兵后面的家人和家人们期盼他们活着回去的希望。更加坚决了他奋不顾身也要完成任务的决心,也在这一刻电影的内涵随着斯科菲尔德的心理转变,而得到了升华。
 
  战争是残酷的,但却也能让人在战争中学会尊重生命和成长,会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不顾一切,虽然这种成长可能会以生命为代价,但这种可能“死”的意义却远远大于麻木“生”的意义。
 
\
  《1917》不得不提的一镜到底拍摄手法,让它成为了经典
 
  1、一镜到底的沉浸式拍摄方法是影片的精华所在
 
  提到《1917》就不得不提它的一镜到底拍摄手法。“一镜到底”通常指代看上去几乎不用剪辑,完全打破了蒙太奇的规则,没有切换,没有正反打,一个镜头从头到尾,完整记录了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而说到一镜到底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摘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鸟人》。
 
  一镜到底就意味着《1917》整部电影必须紧跟两位主角(后面变成一位)的脚步而走,观众观看时就有点类似于角色扮演游戏的感觉,自己的心跟随着主角在跳动,容易形成强烈的代入感,专注着角色的一分一秒,下一步任务是什么,遇到的危险是什么。观众变成了他们,他们的恐惧变成了观众的恐惧,他们的绝望变成了观众的绝望,他们的英勇变成了观众的英勇。这种代入感直到任务完成,电影结束才让人松了口气,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也是电影成功的地方。

\
 
  之前的一镜到底电影大多围绕着房子这样相对密闭的空间来展开,而《1917》由用一镜到底呈现了一场战场,难度显然要高出很多,而这种方式也像带着观众体验了一场“全息式战争”,这种体验是别的电影所不具备的,也是《1917》值得一看的原因之一。
 
  当然电影中的一镜到底并不是真正的一镜到底,而是由几十个长镜头拼接而成,只不过拼接得很巧妙,让观众察觉不到其中拼接的感觉,准确定义应该为“伪一镜到底”。比如在地道中,斯科菲尔德的背包在往上走的起伏间恰巧完全遮盖住了洞外的光线,形成一瞬间的黑屏,达到了隐藏剪辑的效果;两位主角进入地道时同样也有一瞬黑暗;农舍前的残墙,布莱克跨过墙体时,摄影机利用墙的一边作遮挡,完成剪辑等等方式都是导演在巧妙地进行拼接,让大家看起来像一镜到底。对此,导演萨姆·门德斯自己也得意地说:“有些剪辑是很明显的,但有一些连我做电影的朋友都看不出来。”
 
\
 
  不过对于这部影片来说,在拼接点出现之前的每个场景都还是一镜到底,而有些片段甚至长达9分钟,对于这种规模的战争片来说,已是了不起的成就,而电影最终完成这样的拍摄效果,摄影罗杰·狄金斯可谓功不可没,这位曾陪跑14次“奥斯卡最佳摄影”的传奇好莱坞摄影大师去年终于凭《银翼杀手2049》首次拿奖,今年又凭《1917》拿下了最佳摄影。
 
  层次感的构图、用天气与环境调色、光影的明暗变化和冷暖对比,这些都是罗杰.狄金斯的招牌,而在《1917》中除了一镜到底,罗杰·狄金斯的这些招牌手法运用也随处可见,比如斯科菲尔德在黑夜中顶着火光与信号弹的光影奔逃,就让人叹为观止。罗杰·狄金斯在《1917》中出色的摄影布局表现,使得这次的奥斯卡最佳摄影实至名归。

\
 2、一镜到底的一些不足之处
 
  一镜到底要求摄像机必须从头到尾紧跟主角走,这就意味着主角所遇到的所有的人只有一次出镜的机会,导致影片缺失了除主角之外的所有人物的塑造,对于这些人没有任务的角色设定。
 
  因为一镜到底的真实性要求,剧中无法采用穿插、倒叙等手法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主角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会使主角的塑造缺少立体感。
 
  同时对于了解一镜到底的观众来说,有时候看这部电影的乐趣会变成寻找导演到底在什么地方进行了拼接,变成了“大家来找茬”的游戏,带来部分观众的跳戏。
 
  总得来说瑕不掩瑜,《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是成功的,也让我们有了一次沉浸式“体验”战争的机会,也从影片中充分感受到了导演萨姆·门德斯的节奏掌控,搭配上罗杰·狄金斯的一镜到底的摄影技巧,向观众完美显现了一部不一样的战争片。

\
 
 
  总结:
 
  《1917》是导演萨姆·门德斯根据祖父的经历所改编的电影,里面的主角都是虚构的。虽然如此,我们知道一战参战人数达6500人,死亡人数1000多万,也就意味着1000多万家庭受到痛苦的波及,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不易的,也希望借此影片让观众再次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也愿不再有战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28-61993177),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上一篇:《唐人街探案3》技术篇:单是摄影技术,就足以让你走进影
下一篇:定格感动!摄影家镜头中的一个个难忘瞬间!